凉入画屏秋缈缈

太岳粉。欢迎日主页欢迎留评。杂食党无洁癖。置顶被屏,同人都在“太岳的同人”合集。叫我“缈缈”或“麓麓”随意。在word单机一个太岳原型的长篇古言,短篇暂时咕咕咕😂扩列请私信。
wb:太岳白圭潇湘外

【张首辅的两封傲娇赌气信件】

好多地方引用首辅的话“二十年前,曾有一弘愿,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垢秽之,吾无间焉。有欲割取吾耳鼻者,吾亦欢喜施与。”(《答吴尧山言弘愿济世》)证明他的奉献利他精神。

刚才把这相邻两封信连起来理解,发现,噗…………

首辅给吴尧山的信大意是这样,鬼畜翻译:

“吴道南跟你关系好,(觉得我亏待你了),为你不平。哼,他忘了开始还是我介绍他认识你的吗?他今天这样,真是喝水忘了挖井人。

我这辈子对很多士大夫都好得不能再好,可是背叛我的也不少。但我还是那么热情有爱又大度!你看看现在内狱的事我怎么处理的就知道了。

我二十年前就发誓要对大家好,根本不在乎大家怎么回报我!吴道南也知道我这种美德。他就算对不起我,我也可以对他礼貌微笑,何况他只是诋毁我呢?!希望你劝他,我们见面再聊。”


然后首辅又给吴道南写了一封信,只有24个字。意思是:“你的信我早就收到了,我太忙没空回复。现在我给吴尧山写信了,你也一起看看我想说什么。”


手动狗头……不愧是他。老阴阳师,在朋友之间争风吃醋(明明我们先认识,你怎么和他好了?),别人写信不回复的聊天弧精。


【张居正书信】31与蓟辽督抚(很短的信+硬核的背景介绍)

*这封隆庆三年给谭纶的信很短,但是梳理背景看古籍用了好久,\(^o^)/~请大家摸摸我的头

《与蓟辽督抚》

     蓟事仗公雄略,有渐振之势,慰甚。入卫之师疲于奔命,人人以为不便,然而终不可裁者,势诚不能也。大疏已明,无容复议。

    戚帅不知近日举动何如。折节以下士夫,省文以期实效,坦怀以合睽贰,正己以振威棱,乃渠今日最切务也,相见幸一勉之。

睽贰:意见不合的人。   威棱:威势。



    然后到难点了。就是信里的“入卫之师”。

    从头说起。蓟镇早就存在,但众所周知的九边重镇之一的蓟镇设立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俺答大军直抵京郊之后,由严嵩提议设立。

    蓟镇设立后,因为本地土兵力量单薄,就采取“入卫”制,即每年其他边镇轮流派兵到蓟镇戍守,规模浩大。最初为18支,每支3000人,之后常有变化。在有些奏疏中也称“客兵”(如杨博《奉旨条上破格整理蓟镇兵食疏》)。



  入卫之师的弊端主要如下:

  1,入卫士兵常年远戍,苦不堪言,生活悲惨。

  2,在蓟镇方面,入卫士兵战斗力差,管理混乱,耗费粮饷,得不偿失。

  3,在其他边镇方面,削弱了自己的战斗力量。



  所以隆庆年间,要求撤销入卫之师,改用募兵制度的呼声此起彼伏,比如:

  隆庆二年,镇守蓟辽的戚继光谭纶要求入卫之师撤回各边镇,改募兵,练兵,增强军队战斗力。

  都御史庞尚鹏,直隶巡按御史陈于阶,给事中光懋,宁夏总兵雷龙等都要求撤回入卫之师。

  之后隆庆四年,宣大总督王崇古请求裁减宣大入卫蓟镇兵数。

  杨博也提出过类似建议。


  但是这种请求并未得到明廷的批准。张居正在信里对谭纶解释说“然而终不可裁者,势诚不能也”,就是为此。

  

   万历五年,陕西御史刘国光请求撤回入卫之师。仍被否决。

   (《明实录 万历五年七月 乙巳)


   有明一朝,从设立起,入卫之师始终存在,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都一直在戎守蓟镇没有取消。


  *当然,这期间一直有动态变化,可以写一本专著,这里只是介绍主要脉络。

【张居正书信】30《寄太宰吴望湖》背后的徐高张情仇

*这封信很短也很温柔,然而背后要素过多。单独发一篇。

30

《寄太宰吴望湖》

知贤而不能荐,去而不能留,孔子所谓窃位者也。

公虽欲遂其高志,仆辈将何以逭窃位之讥哉?其恳留公者,不独以为国家,亦以自为也。


【注解】

   逭 huàn : 逃避。

   这封信写于隆庆三年。

   收信人: 吴岳。山东济宁汶上人。祖籍山西洪洞,和高拱祖籍一样。嘉靖十一年进士,时任南京吏部尚书。


【表面事件】

  张居正恳留70岁的吴岳不要辞职。并委以兵部尚书。吴岳读后大为感动,赴京就任,途中身染重病,隆庆四年去世。

(太岳花言巧语诱惑70老人北上。。。)

 

 【背后的隆庆内阁乱斗】

   这件事和徐阶,高拱的斗争有关联。

   理一理时间线:

   嘉靖四十五年,给事中胡应嘉(南直隶人)弹劾高拱,言:「陛下近稍违和,拱即私运直庐器物于外。臣不知拱何心。」疏入,拱大惧。


   隆庆元年,吴岳升任吏部侍郎,配合吏部尚书杨博京察百官,提出罢免给事中胡应嘉。胡应嘉求助内阁(幕后大佬徐阶),扣押吴岳的奏折

    吴岳到内阁大声质问有什么内幕(诣内阁抗声曰:“有故事乎?”)

    于是胡应嘉被罢免。但是吴岳也被调到南京六部。


   隆庆二年七月,徐阶致仕。


   隆庆三年,张居正与李芳合谋,奏请复起高拱。同年又写信请吴岳回京任兵部尚书。

   (由此可见,徐老师刚走,荆人就投入了高拱怀抱。。。)

    有历史读物说胡应嘉听到高拱起复,立刻吓死。但实际上是高拱起复以后,胡应嘉回到家乡,还汇编了《科甲奏疏》。隆庆四年应该是自然老死,他那时年纪很大了。


    【附送主题无关八卦】

     胡应嘉这种在隆庆朝打了个酱油的给事中,都有深厚的家族根基。

     他祖父胡琏,弘治进士,嘉靖十六年任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佥都御史,(还是吴承恩的舅舅和老师。吴承恩-李春芳-徐阶。关系网就这样编织了!


    他大伯正德进士,知府。他父亲举人,京府通判。叔叔也是知府。

    大槽,又发现吴承恩的妻子是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的孙女。叶淇最有名的事件就是排除阻力进行盐法的“叶淇改制”,从此两淮盐商崛起,和晋商分庭抗礼。所以 两淮和周边:胡应嘉,李春芳,徐阶 VS 晋党:  杨博,高拱。唯一暧昧立场又得到两边信任的就是太岳。

   

    这么一对比,我们太岳白手起家平步青云,就更强大了!

    

   

     

【张居正书信】28-29 《与两广总督》《与广西巡抚》

*两封都是广东平乱的事。这次真的没八卦。只有背景和人物介绍。


28《与两广总督》

    贼起已有端,公不待其溃裂而早图之,策之得者也。此中是非甚明,无烦自白。

   今南方之事,一以托公,幸益殚忠猷,以慰舆望。乞身之举,非所敢闻。


   【写信时间:隆庆二年。

      收信人:张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靖十四年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开始督管两广的军务。盗贼曾一本抢劫广州,皇帝下诏斥责张瀚,罚总兵俞大猷、郭成的俸禄。

     信件勉励张瀚,但不久以后张瀚还是因剿盗连续溃败降职。】



29 《与广西巡抚》

    惠州之变,传闻甚骇。广事猖披至此,日夕怀忧。

    带川至,幸与之熟计。积弊之余,非破格整顿,恐不能济。

    有当言者,宜即疏闻,仆当从中力赞之也。

    新任陈宪长名瑞者,颇练南中事,公试与筹之,何如?


  【写信时间:隆庆三年。上一封信的后续。

     收信人:广东巡抚熊桴(标题广西误)。湖北鄂州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在吴十二年,击海寇大小三十余战,屡奇捷。巡抚广东期间出击曾一本,三战皆捷,擒曾一本。隆庆三年七月卒于军中,赠兵部左侍郎。

    惠州之变:隆庆三年三月,曾一本攻陷碣石卫。

    带川:刘焘,号带川,河北沧州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抗倭将领。戚继光曾在刘焘部下任参将。接任上一封信的张瀚。

    陈瑞:时任广东按察使,别称宪长。万历十一年正月,御史张应诏弹劾陈瑞、殷正茂曾搜括金银私下送与张居正,皇上遂命陈瑞致仕,同年卒。

     



【张居正书信】26-28群发拉人傲娇圭,万年单身谭子理

    隆庆二年八月,白圭同学写了神作《陈六事疏》以后,初见成效,心情愉悦翘尾巴,给以前被弹劾罢官的老朋友们写信自我陶醉(还是用的写信模版),并对他们封官许愿拉队友。

    26《答奉常罗月岩》

    往令弟春元,及镇山公差人,兹因洞岩至,三辱华翰之及,感悉垂念至意。 

    近来士习人情,纪纲法度,似觉稍异于昔,实自小疏发之。然忌我者,亦自此始矣。念既已身荷重任,义当直道正言,期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遑恤其他!

    执事久困流言,今公论稍定,赐环有期矣。 

   【罗月岩托春元,朱衡,洞岩给白圭写了三封信,傲娇圭终于想到回信了……回信美滋滋炫耀自己上了“小疏”以后,官场风气好转。然后大义凛然表示他就要继续整顿吏治,不管别人怎么恨他。

    最后他对罗月岩预言说你很快就能起复了,于是罗月岩果然飞快地起复了山东按察使。】


    27《答宪长宋阳山》

    自丈从闽中解归,久不闻问,然此心实不能一日忘也。 

    比者,激于时弊,不得已妄有所陈,近来士习人情,纪纲法度,似觉有异于昔,实自小疏发之。 

    然公以亮节宏才,久困流言,仆不能刷而振之,蔽贤之咎,必不能逭矣。

    别楮所云,往亦略闻其概,行当与李石老图解之。谱帙实已遗失,有便,再寄一通,当践宿诺也。 

    【隆庆二年吏部尚书杨博想贬退宋仪望,考功郎刘一儒(敲黑板,他是老张的亲家,看来他和老张那时关系还是很好的,合作默契)不同意。于是降了二级。万历二年,张居正提拔宋仪望为右佥都御史,可惜万历三年宋就和老张闹翻了。

   这封信的第二段和上一封如出一辙,白圭也有写信群发模版....最后一段白圭说他要和李春芳一起为宋的事周旋...白圭怎么如此笃定春芳一定会听他的?春芳这个首辅太好说话。然后宋同学以前给白圭家谱或者是什么工具书,大概是想托他写序言,结果白圭竟然弄丢了!还渣得理直气壮让他再寄一份!长得帅真能为所欲为吗?】


    28《与蓟辽总督》

    蓟中事,公所指画,咸极精当,本兵一一题覆。初亦有一二异同之论,仆据事理弯解之,今皆帖然矣。 

    戚帅复总理,不载议中,谅公有难言者,已据部疏,拟特旨行之。即有言者,无足虑矣。但乞一谕意戚帅,努力功名,以答群望,仆亦与有光焉。 

   【开头夸谭纶,说谭纶的谋划精当,有一两个地方兵部本来不同意,白圭周旋以后兵部已经服服帖帖了。

     谭纶以为他有姓名了,结果第二段白圭又对着谭纶说戚继光,说你上奏没有提出戚继光恢复三镇总理的建议,知道你有难处,没事我已经自己搞定了!希望你勉励戚继光。】

———

    之前信件整理都在“张居正书信”tag,随着数量增多,我准备单独建个合集。

    ps:看多了谭子理的万年单身,开始洗脑怀疑史实谭子理是不是真单身。搜了一下发现是差点单身。

    故事是这样的:“谭纶年轻时太穷一直娶不到媳妇,后来有个姑娘出嫁时在花轿拉肚子💩被退婚,她的娘家为了早点摆脱这个耻辱,竟然提出只要有人愿意娶她,聘礼可以完全不要。谭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决定试一试,结果姑娘家立马同意了,于是他就结了婚。”


【张居正书信】23-25隆庆二年给三位地方官员(文末冷门小调查2333

23 《答某巡抚》

    辱示大疏,具于边屯切要,已下所司次第题覆。 

    公以正气直道,董正官邪,缘此见嫉,亦诚有之。幸太宰知公最深,三至不惑。万无足虑。 

  【某巡抚因为纠正官吏作风被攻击。幸亏吏部尚书杨博了解某巡抚,不听这些一而再再而三的污蔑。老张安慰他不要有顾虑。

   从边屯,和杨博,老张关系都还好,我无证据猜测某巡抚是魏学曾,陕西泾阳人,嘉靖四十五年到隆庆三年年底巡抚辽东,(见《明朝历任辽东巡抚一览表》,期间整顿吏治,厘治屯田。。。不过他到了万历年间和老张甜蜜不再,be结局)



24《答闽中巡抚》

    广贼猖狂,蔓延阈地。当事者张皇奏捷,本兵据揭题覆,遽行赏赛。 具为大谬。

    辱示大疏, 读之使人愤恨。顷该科亦以为言,向后当别有处分也。差人旋,草草附复。 

    外新刻《文苑英华 》,有便幸惠寄一部。冗不多及。 


【老张在这封信里面向朋友吐槽当时存在的假报军功谬赏的弊端,并决定处罚这种行为。巡抚涂泽民,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四川人。

    文末,老张问涂巡抚要一本新刻的南朝到唐代诗文选集。偶尔对纯文学感兴趣的老张。)



25《答湖广李布政》

    远辱华翰,感荷厚情。大惠概不敢领,辄附差人璧上。 

   赵守自处慎抑,不敢遽抗礼于诸公。昨铨部访知其未履任而即缴凭,故行查耳。今闻两院已有定论,上下相安,实地方之幸也。

    承谕及,并以此复。余惟鉴原。 


【李布政名字叫李心学,湖广布政使。老张拒绝了他的礼物。

   第二段赵守是荆州知府赵贤,号汝泉。隆庆二年,升湖广参政,因父丧辞官。老张指的事情是吏部发现他还没到任,就先把报道文书交过去了。

   现在两院(巡抚,巡按)已经查清了,没有什么大事。老张让李心学转告赵知府。】


  ————————————

    文末照例夹带私货发点个人感慨:

    8月3日的早晨醒来迷迷糊糊,忽然意识到再过6年就是2025,到时候太岳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四百多年前的人”,而是“五百多年前的人”了,虽然实质没有任何区别,但四百多年犹为可,五百多年似乎一下子遥远了。

   这种感觉像看着宇宙膨胀,星系远去,明知道本来就跟自己没有联系还是莫名无奈。

   但我后来想了想,似乎宇宙的膨胀只会让肉眼不可见的不同星系之间更加远。同一星系之间的可见星的距离是不会变的。也就是说只要他在我们心中属于同一星系同一频段的,就并不会因为时光推移变黯淡的。

   归路难求。

——————————————-

【难得这么感性觉得莫名羞愧,而且最后那段来自我粗浅的天文知识,不知道对不对。于是做个沙雕又冷门的小调查:

   《老张的几个儿子,大家最喜欢哪一个》

    1 敬修(喜欢理由是敬修非常爱父亲,被严刑拷打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屈打成招污蔑父亲,某种意义上用自己的一死阻止了抄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还留下虐心又过目不忘的绝命书把仇家牢牢钉在历史耻辱柱。敬修这一支太惨烈,自杀以后留下六岁儿子张重辉,妻子高氏毁容把儿子抚养大~因为高氏娘家家世不错,那时普遍情况如果不毁容会被娘家强行改嫁~张重辉因为生活艰苦,不到30就去世了,下一代张同敞很高光,不辜负祖上忠烈,就义以后似乎妻子带着全家殉国,这支绝嗣了? 

     ps:又记起某个记载,说敬修在兄弟中显得相对平庸不显眼,他的人生理想就是为父亲整理一本文集。结果并未实现就自杀了。不过我不记得出处了,也许是我脑补的。)


   2 嗣修(喜欢理由是他虽然是嫡子,但好像最乖?比起敬修懋修这两个存在感爆棚的庶子差远了。而且从文章来看性格比较绵软。他也一起编了《张太岳集》,然而里面并没有按当时文集惯例附上他母亲王氏的行状,推测是王氏家族为了撇清关系不想让他写?)


  3 懋修(喜欢理由是状元。老张:我虽然不是状元但我儿子是。。。文章写得不错,思想比较深刻但并不爱好好读书,词句粗糙,字迹潦草,性格貌似活泼傲娇,落第了就把自己关起来不出门还让老张不要烦他,老张吓得不敢和他说话只能写信给他……不过他没有顶住邱侍郎的拷打,胡乱招供编造了有很多银子藏在谁谁谁家。然而这点激发了我的保护欲??

       懋修晚年为父亲编了《张太岳集》,懋修在里面写的话也很虐心“留此一段精诚在天壤间,古人所谓知我罪我,先公意在是乎。史家所称为功为过,小子辈何敢避焉。”)


  我先自己投一票。我喜欢懋修。

张居正给李春芳的信合集(春芳透明体质下隐藏的惊人历史支线!)

惊呆了!原来春芳的父亲和老张的父亲认识,而且很投缘!老张对春芳一个做官的儿子很照顾,老张的儿子还跑去扬州看春芳,带了春芳一堆礼物回家,老张也没有推辞!老张信件里很少送礼给别人,别人送礼一般推辞,但他们两个一直互相送礼物。还有大家记得李维桢吗?就是那个21岁的欺负王家屏的湖北京山庶吉士,老张对他很提携,后来老张死后李维桢给上疏替老张喊冤遭到打击。他。。。他。。。竟然是李春芳的远房侄子(这一点来自李维桢给李春芳写的族谱序言)。。。以及他们后代联姻了(见文末我摘录的兴化县志)

--------------------------------

    《答石麓李相公》

    弟平生孤孑寡与,独受知于门下。及同居政府,一心协德,庶几有丙魏同心之谊。中外士民,亦靡不欢悦和合,各适其意,不啻坐春风而饮醇醪也。 

    岂意风云倏起,阴晴顿殊。昔为比目鱼,今作分飞鸟,人生聚散离合,可胜叹哉!怆然,怆然!

    绿野开尊,庭闱绚彩,且用慰心自娱而已,他何足论。盛使回,草草附此,诸惟台亮,不宣。 

   【张舜徽注:此信是在隆庆五年写给李春芳的,李春芳于隆庆五年为高拱排斥致仕,张居正致书表示劝勉。比目鱼分飞鸟这句在这封信(我买了这本有注解的纸质书《张居正集》,更好地八卦书信23333)】


    《寄石麓李相公》

     不奉瞻对,五易春秋,谅翁念我,亦如我之思翁也。别后无可奉闻者,唯平生所与共许委身致主之义,则不敢有一毫有负于久要,独此庶可少慰尊怀耳。

    但弟以菲薄,回翔廊庙,而翁以重望,独淹留林壑,揆之古人弹冠之谊,殊用歉然。 

    贤郎以庭阐念切,特假一差省觐,便中草草附候,别具侑柬,统惟鉴纳。

  【此信写于万历三年。春芳的儿子想父母,老张派他回老家出差顺便看父母,还给春芳附上礼物希望他收下。】


    《答石麓李相公》

     伻来,辱翰贶,深荷雅情,及备询起居万福,复慰悬仰。弟自受事以来,于兹四稔,碌碌无以自效。所赖主德日明,宫府清肃,百司奉职,边垂少警。 一三黠肆干纪者,咸就诛夷。仰惟宗社灵,孚佑圣主,而弟以浅薄,会逢其时,优游苟禄,窃余荣以自被,殆有天幸焉。顾值休明之俾耆德硕望,遗置在野,不能引荐,深用愧歉耳。 

    贤郎请告,谨遵命属所司覆行,别具侑柬,统惟鉴荐。 

【此信写于万历四年,李春芳的儿子又借出差回家看父母了,老张又同意了,又给春芳附上礼物(考成法在哪里?不是说好的不允许大家借着出差办私事的吗?)


    《答石麓李相公》

    去岁或传云,老伯已捐馆舍,然久之不见有请恩疏,心窃疑之,坐是久缺吊唁,歉甚。兹辱 大疏,即属所司覆允,视彝典有加焉。盖上之笃念旧老,而推本所自如此。弟于是乃敢以生刍薄奠,因归使而布之仙几。承以老伯隧碑见委,弟虽不文,素辱同气之爱,敢不敬承。但嘉贶非所敢当,辄以璧诸使者,拙作俟秋冬间呈上也。 

    近闻中玄疾甚,已成痿痹,可叹。明年主上大婚,弟将告老矣,而翁又抱此大戚,宇宙茫茫, 

    一相见无日,感今悲昔,怆然为怀,奈何!奈何!

  【此信写于万历五年。李春芳拜托张居正给他父亲写墓志铭,张居正答应等秋冬就写(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找到墓志铭原文,万历五年秋冬,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有心思写了……),又给春芳带去奠仪。信里还感叹高拱病重,肢体不能活动了。】


   《答李石麓相公》

    不孝积愆累衅,遘兹闵凶,远辱慰唁,兼拜厚奠,无任哀感。 

   念先人昔得侍于年伯翁,投分不浅。翁之爱弟,有踰同气。

   今年伯翁与先人相继永逝,而翁与弟,同抱僭忧,以此言哀,哀可知矣。顾翁谢政,归侍数年,养生送终,两俱无憾。弟一别先人,十有九年,生不得侍养焉,没不得视含焉,乃又为时所羁绌,不得一申凭棺之情,抱恨终天,死不能赎。此则弟所遇之尤舛,情事之独苦,而翁之所不知者也。天乎痛哉!谁则怜之? 

   顷已面恳圣慈,俟大礼成后,当复申归葬之请。想翁所垂念者,辄以奉闻。使旋,草草附谢, 

   嗣容颛裁。统希鉴亮。 

   【这个?老张在信里说他父亲和春芳父亲认识,而且很投缘?所以老张和春芳情同兄弟。这是什么情况?湖北京山的李维桢是李春芳的族侄,所以是春芳的父亲去湖北探亲和老张的父亲认识的吗?还是老张的父亲跑到扬州去玩认识的春芳父亲??(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此信写于万历五年,张居正向春芳诉说两个人父亲在同一年先后去世的痛苦心情。】


    《答石麓李相公》

    弟违远光仪,于兹十载矣。以绵力负戴之不暇,无能时时修问左右,以自罹于疎薄,无所逃罪。 

    翁不加督过,已为厚幸。乃辱寻旧盟,怀之以好音,临之以重使。豚儿忝窃,又承厚情遣绻,珍贶骈蕃,益彰弟之不德也。愧感、愧感! 

   弟以谳劣,谬肩重任,恒恐中道颠蹶,有负夙昔期许之心。兹幸主德日新,国家无事,弟乃以其间乞身而归。未蒙俞允,付嘱愈重。早夜兢兢,诚不知死所矣!翁素怜我,何以策之,俾获全于末路乎? 

使旋,草草附谢。鄙情薄敬,肃具别楮,统惟鉴存。

  【万历八年,老张的儿子去看春芳,春芳送了他一堆礼物?而且老张不像平时那样对送礼全部退回,很自然的收下表示感谢。这封信里面老张开始了对朋友的习惯傲娇“诚不知死所矣!”然后老张给春芳回赠了礼物。】


---------------------兴化县志里面的内容-----------------------------

在兴化城的中小型南货店中,有一家始创于清咸丰末年的“同成号”南货店,该店张姓业主几代人清白做人,诚实经商,乐善好施,秉承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商道德规范。

据《昭阳百忍(太和)堂张氏宗谱》、《江陵张氏家谱》、《湖广汉川张氏宗谱》记载,(此处省略1000字),时年15岁的张居正最小的儿子张静修(府学生,已聘李氏,不久圆房)事先避难藏匿于其岳父、工部尚书、湖广应城县河头湾人李幼滋家。后来,张静修与妻子李氏又由文学家汪道昆(与张居正为同科进士,官湖广巡抚)安排避居汪道昆祖籍江西婺源。过了一段时期,张静修夫妇又投奔张氏世交顾峻(祖籍苏州,其父顾璘官南京刑部尚书)而迁居苏州阊门外山塘街,以替碾坊踏碓舂米和磕圆子粉为业,遮掩身份。 

清康熙初年,张静修之子再迁兴化南乡西曹垛村(省略若干代。。。。)延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张荣甫次子张馨之(名惟楷)在精明强干、善于理财的妻子李氏(明“状元宰相”李春芳后裔)鼓励下,离开东门,毅然去银北门创业。


【张居正书信】21/22 和谭纶密谋(戚张发糖,万年单身坛子里名不虚传)

(老张这两封信写给谭纶的,几乎全程都在讨论戚继光,老张觉得戚继光现在的职务太委屈他了。希望谭纶上疏为戚继光要求升职,还明确指令谭纶写给李春芳,陈以勤,杨博,霍冀,老张自己从旁边说和。老张还说这些都是秘密,让谭纶不要告诉别人。坛子里万年单身。)

   21   《与蓟辽总督谭二华》

 前闻道体小违和,无任悬念,今想勿药矣。 

近日处分戚帅,诚出下策,然非得已也。顷会霍司马云,公本欲论郭琥,则属者之举似亦与高见悬符。

【此信写于隆庆二年。开头对谭子理说,听说你身体不好,非常挂念,现在想来已经康复了。近来让戚继光去镇守蓟州,是不得已。我刚和兵部尚书霍冀会面,他说你本来想追究郭琥,近来事情的发展和你的高见相一致。】

且事权归一,法令易行。兵不远索,浮议自省。假之以便宜,需之以岁月,蓟镇之事亦未必不可振也。但以总理体面,比之镇守为优。

今既易衔,则上下承接自有常分,用之虽重,而礼则少损矣。昨本兵题覆,虑不及此,不知公议疏中,亦可为一处否?如不可处,则于常礼之外,少加优借以鼓舞之。 

又本兵疏,以巡关御史监军,此言大误。盖戚帅之请监军,谓于本镇之外,别练兵五万也。今既为镇守,有地方之责,则巡关御史何事不可督察,又何必更为监军名色以挠之哉?公于议疏幸婉词以破其说。

至于射打一事,极为虚文,其中情弊,可笑可恨。今但以训练之实责之戚帅,如有不效,巡关御史得论劾之,固不必袭此故套虚文为也。

【一眼看穿一切的太岳。我不精通边务,这段具体讲什么不明白,只知道大意。】 

又,鄙意谓南兵既不可取,镇兵或不足数,必须听其召募,庶可充伍。且训练若成,则老弱可以渐汰,援兵可以渐减,又不苦于供亿之繁矣。兵不贵多而贵精。李抱真在泽潞 ,以二万人雄视山东,岂在众哉? 


      22 《又》

戚帅以总理改总兵,诚为贬损。缘渠当仆以书相问之时,不急以此意告我,而本兵又仓卒题覆,故处之未尽其宜,然及今尚可为也。

老张写信问戚继光对自身人事安排有什么看法,戚继光出于腼腆没有告诉他?老张积极的弥补

望公于议疏中委曲为言,不但体面降抑,为下所轻,且督抚标兵,皆欲付之训练,若不兼总理,何以行便?乞特致一书于阁中二公及虞坡、思斋,仆得从中赞之,更易为力也。倘得如意,当于勅书中增之,其关防当改铸矣。

【老张写信给谭纶请他为戚继光说话,请他写信给李春芳,陈以勤,还有杨博,霍冀。老张再旁敲侧击,帮助戚继光升职】 

昨议增筑敌台,实设险守要之长策,本兵即拟覆行。但据大疏,谓一台须五十人守之,则千台当五万人矣。不知此五万人者,即以摆守者聚而守之乎?抑别有增益乎?聚则乘垣者无人,增则见兵止有此数,不知又当何处也?又四面周广,才一丈二尺,虽是收顶之式,度其根脚,当亦不一过倍此数耳。以五十人周旋于内,一切守御之具,与士卒衣粮薪水之类,充轫其中,无乃太狭乎?

便中仍望见教,万万。 

【老张指出了谭纶筑敌台计划的不可行性。但是语气很客气,“等你方便的时候希望指教,一定一定”】

山东民兵,徒有征戍之劳,而无战守之益。若折解工食银两,则一岁中即可得十余万。以此十 余 万之赀,召募土著精壮之人,便可得胜兵五六千,比之千里遣戍,功相万矣。仆久怀此意,未有以发。公熟计其便,再疏言之,何如? 

【老张觉得山东民兵没有战斗力,不如不要让他们远道而来,把钱省下来就地招募五六千人。老张又让谭纶代为提出。】

凡仆所白,皆密要语,故不敢令人代书,极知草草。 


【张居正书信】18-20 to 翁见海/熊巡抚/姜凤阿(社会八卦的一天

《答河道巡抚翁见海》 

仆不肖,切抱敬贤之心。如公之高节弘猷则尤私心所向慕者。理漕特借以为简单之地不久劳也。

辱示,疏沁道卫,分渚上源,诚为急务。但渠初成,势难再举。

俟休养生息二三年后,物力稍舒,当即计之。若此图获就,实国家万世之利也。

【翁大立,嘉靖十七年进士,浙江余姚人,号见海,治水专家。他的结局比较悲伤,后来升任刑部尚书,万历四年凶杀案断案错误,以为是情杀,把三个无辜的人凌迟处死了,因为死者里面的年轻女主角叫荷花,后来人称“荷花冤案”,演绎出无数故事会。万历六年真凶现身,他因为此事被张居正力主削职为民(不过当时也有人认为这个处分还是太轻了,毕竟三条人命。。。)】


《答广西熊巡抚》 

往者冒昧,妄有所陈。诚激于时弊不得已也。公不以为狂且愚,而辱赏许之,感甚感甚。《诗》不云乎:“唱予和汝”,仆既唱之矣,尚赖中外诸贤同心共和,庶克有济,不然,将并鄙言亦属之议论矣。

海贼据闽宁报谓已荡尽,恐未必实然。要之其势已败,殄灭有期矣。

【又是熊巡抚,我还是不知道他是谁,查了隆庆到万历十年的广西巡抚没有一个姓熊的。。。相对最符合的就是两广巡抚熊桴了。】


《答南祭酒姜凤阿》

闻公振铎南雍教。先行实即大疏所陈,亦可见其梗。 

既而推毂处,士尤于风教有裨,已下部议覆矣。 

【振铎南雍教:在南国子监教书。姜宝,丹阳人,号凤阿,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徐阶门生。因为和高拱不合辞官。万历初年起复南京太常寺卿,南礼部尚书。据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姜凤阿先生,为南大宗伯,申明,宿娼之禁,凡宿娼者,夜与银七分访拿帮嫖之人,责而示枷。”

看样子似乎他来信给老张汇报的就是这件事,老张赞扬他净化社会风气。由此我大胆假设老张可能真没这种癖好吧,要不然姜尚书不会主动和他讨论要求支持的~不过他有没有这种癖好也不重要。。。。)

———

懒得做目录了,建了一个tag 张居正书信 。整理过的都在里面



【张居正书信15-17】顾御史/马芳/刘焘(结尾戚张糖)

《答御史顾公曰唯》 

    辱揭示,领悉。惟公端亮之节冠于台表,比者一二。注措尤协与情,太阿发硎虚以运之,游刃有余地矣。

    近来士习人情似觉稍异于昔。李石翁宽和沉静,幹握机衡,仆亦竭其驽钝以共相疏附。诗所谓“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者,或庶几焉。

【御史顾公曰唯没查到是谁。第一段不知我断句对不对,赞美顾御史品德高尚,做事游刃有余。

第二段!对着顾御史赞美李春芳,老张还用了诗经的典故形容春芳和他“伯埙仲篪”,埙篪合奏,乐音和谐。】


  《答马总兵》

    今岁秋防无警,贵镇又有此奇功。足下赤心报国,力冠诸边,于仆亦有光矣。幸努力功名,朝廷自有大爵赏。

    一切事体不必过虑,如有难处之事,一一说来,仆自有处。

【马总兵:马芳,山西蔚州人,名将。时任宣府总兵。老张对马芳也是那么好,第一段赞美他,说他让自己也有光彩。第二段让他不要烦心打仗之外的事情,有困难就说,老张全部帮他解决!】


《答蓟抚刘北川》(原文有漏字用□表示)

  今岁秋防无警难,国家之福,□□督抚诸公先声之所震叠也。欣慰、欣慰。

   承示易将请兵数事,皆于边备有裨。容与本兵即为议处。

   蓟镇有沉痼之疾,非旦夕可疗者,惟本之以实心,镇之以沉静。审处机宜,驰张并用,需以岁月庶可成功。

   顾前此为浮议所眩,使当事者不得展其所长,私心每愤恨之。

   数月以来觉士习人情少异于昔,实意潜孚,浮言渐熄。来教所谓牵制议谗者,自今可毋虑矣,望努力功名以慰注想。

  戚帅才略在今诸将中诚为希有。幸公以道眼观之。

刘北川:刘焘,戚继光曾在刘焘部下任参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