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入画屏秋缈缈

太岳粉。欢迎日主页欢迎留评。杂食党无洁癖。置顶被屏,同人都在“太岳的同人”合集。叫我“缈缈”或“麓麓”随意。在word单机一个太岳原型的长篇古言,短篇暂时咕咕咕😂扩列请私信。
wb:太岳白圭潇湘外

【书摘】《张江陵新传》作者:唐新 台湾中华书局1968年版

   "怨谤盈于一世,而独行者不以为悔,沉机晦于千载,而孤尚者不以为闷。"——张居正

  好久没做书摘了,这本书断续看了大半年看完,做个简单摘录。印刷经常字迹模糊重影,加上竖排繁体,字号特别小,看几页就眼花(但是很快乐!)

    

     第一章《概说》

     作者认为,老张是"大政治家中尤为杰出者",《明史》对他的评价不够高,所以决定自己写这本书评价他。(我辈楷模!要吃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老张作为政治家的主要优点有:素养深厚,民本思想,务实执着,置个人得失毁誉于度外。这本书称他"一转眄咄嗟之间,措天下磐石之安。"



    第二章《明王朝的黑暗面》(手动🐶)

    重点说了宗藩,吏治,军事的问题,以及猛烈批评皇帝;百姓失去土地,徭役繁重。

    "知识分子不是韬光隐晦、冰雪自保,便是蝇营狗苟、攘夺利禄",而翰林院的小张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


     第三章《江陵读书时代》

     时间跨度:出生到入阁前。

     简要介绍他的早年经历和思想形成过程,神童成长记录又被示众。


--------以上三章可以算背景介绍--------

    


    第四章《政治事业之发轫》

    时间跨度:隆庆年间。

    赞美老张入阁以后,"独引相体",有威严。里面有些议论比较魔性2333333。

    重点介绍他的《陈六事疏》和俺答封贡两件事。


    第五章《独当大任时期》

    时间跨度: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作者指出这十年内阁虽然也有其他人,但都是摆设,所以说老张独当大任没毛病(🐶作者这什么权相癖好??)

     

     作者列举了张首辅面临的空前绝后的困难:皇帝小不懂事,明朝内阁实权不多,士林风气败坏。

     ——这一切都等着张首辅来改变!首辅不但成就卓越,而且"十年之中,江陵与同僚相处一直很融洽"😂


-----------------以上两章是他内阁履历表,接下来全方位彩虹🌈屁--------------------


  

  第六、七、八章《卓越的政治观念、治术与成就》

  首先介绍他的民本思想,讲述他如何节用爱民。

  其次整肃法纪,用老张的原话来说"法宜严而不宜猛","严治始为善爱"。

  再次称赞他随俗救弊,不拘泥。

  接下来介绍他整顿吏治,善于用人。


   经济方面,老张均田亩,抑制豪强,蠲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


   军事方面,老张达成"东自四海,西尽甘州,延袤五千余里,无烽火警。"

    老张在注重练兵同时,确保将士待遇,"以故将士感泣,皆引弓备战,无不愿居前一当匈奴,先死"


   其他方面还有整理驿政,一条鞭法,治理水利,清丈田亩......

    其中重点描述,潘季驯治水时,非议重重,老张一面写信鼓励潘季驯放手做事,责任都由老张来承担;一面下令为难潘季驯的都要下诏狱;一面筹措经费,给潘季驯拨款八十万两,不问出入。潘季驯得到支持,尽力办事,历时两年,不但提前高质量完工,还节余二十多万两归还。(嗑到了!)



   第九、十章《超轶绝伦之用人本领》

   总而言之就是介绍了老张和他的同党们(bushi),以及他对反对派大度包容,感动他们的事迹(廷杖⚠️)



   第十一章《江陵之奇》

   又是奇特章节名,2333333。

   首先是文韬武略,引用前人评价"江陵以相将将,数百万甲兵藏于胸,而指挥乎千里之外,进退疾徐,洞若观火"

   然后是人格魅力。作者说:"江陵名满天下,而毫无一丝骄矜之色,虚怀若谷,谦卑自牧,不以权势才气凌人。这是历史上所罕见的!"(????)


   作者又说"综观江陵一生行事,大开大合,敢做敢当,为国家行法,如沧海扬万里之涛;为社会除暴,如惊风摧万仞之木。"



-----------接下来作者进入为首辅强行辩解环节,因为太晚了,我忽然加快摘录节奏-----------

   

   第十二到十五章《所谓刻核严急与霸术》(上)(下),《所谓夺情恋位》《太监与所谓结交太监》

    凡是说首辅不好的,作者都加了一个"所谓",内容可想而知🐶


   第十六到十八章《江陵之刚与士类之邪》(上)(中)(下)

   痛斥反对首辅的一切人,说他们"邪气歪风"。


   第十九章《江陵之进退及臣节》

   这章看得呜呜呜。"怨谤盈于一世,而独行者不以为悔,沉机晦于千载,而孤尚者不以为闷。"这是老张自己说的。

   这章分析他性格,说他端庄持重,有定见,重理智,而内心热情比一般人更丰富真挚,分义所在,往往能置生死于不顾。

   作者分析着忽然开始"写到此处,不禁想他的容光风度!他年轻时身体颀长,面色白皙,声音宏亮,正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伟丈夫!"(这......作者应该是男性吧.........这,好激动)



---------以下开始说抄家----------

   第二十章《为何抄家》

   批判万历"狂疾",批判张四维投机分子,批判申时行两面派。


   第二十一章《所谓诬陷亲藩与排挤高拱》

   又是"所谓"开头的一章🐶分析抄家时的两大罪名。


   第二十一章《朱翊钧的疯狂》

   如题。万历不值得我为他摘抄,跳过。



---------以下对老张一生综合评价--------

   第二十三章,二十四章《是与非》(上)(下)

   标题看起来一分为二,但按照内容,作者心目中的完整隐藏标题是《(江陵)的是与(他人)的非》。



   第二十五章《结语》

   主要是梳理后人对老张的评价,内容太多,略摘录两则:


   万历四十二年,有人为老张写了碑文"其功不淬,其德无名。巍巍大人,终莫与京!"

   清人陶澍说:“明至嘉隆时,上恬下嬉, 江陵张文忠公起而振之,挈领提纲,综核名实,法肃于庙 堂之上,而令行万里之外。其精神气魄,实能斡旋造化,而学识又足以恢之,洵为旷古奇才,不仅有明一代所罕见也。"


(全书摘录结束)

   

    

    


    

【全文书摘】楚地风俗笔记《荆楚岁时记》

简介:《荆楚岁时记》是我国最早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专书。以时为序,自元旦至除夕,凡三十八条,记录了古代荆楚地区四时十二月重大节令的来历、传说、风俗、活动等。


 作者(南朝梁)宗懔(约500——约563)南阳涅阳人,居江陵(今属湖北)。湘东王萧绎镇荆州,宗懔历任刑狱参军兼掌书记、临汝令、建成令、广晋令、荆州别驾、江陵令。遗著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荆楚岁时记》,为中国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记录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著作。


【以下全文】  


    荆楚岁时记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着火中,烞熚有声,而山臊惊惮。《玄黄经》所谓(山巢)鬼也。俗人以为爆竹起于庭燎,家国不应滥于王者。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按《四民月令》云: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老。柏是仙药。《椒华铭》则曰:“肇惟岁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是知小岁则用之,汉朝元正则行之。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周处《风土记》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炼形。”五辛,所以发五脏之气。《庄子》所谓“春曰饮酒茹葱,以通五脏也”。敷于散出葛洪《炼化篇》。方:用柏子人、麻人、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又方:江夏刘次卿以正旦至市,见一书生入市,众鬼悉避。刘问书生曰:“子有何术以至于此?”书生言:“我本无术。出之曰,家师以丸药绛囊裹之,令以系臂,防恶气耳!”于是刘就书生借此药,至所见鬼处,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蜡和,令调如弹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带之。周处《风土记》曰:“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胶牙者,盖以使其牢固不动。今北人亦如之: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 按:《练化篇》云:“正月旦,吞鸡子、赤豆七枚,辟瘟气。”《肘后方》云:“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张仲景方》云:“岁有恶气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鸡子、白麻子,酒吞之。”然麻豆之设,当起于此。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按:魏议郎董勋云:“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人,绞索松柏,杀鸡着门户逐疫,礼也。”《括地图》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应劭《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




  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 按:《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洪君,要明过,厚礼之,问‘何所须?’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后至正旦,如愿起晚,乃打如愿,如愿走入粪中,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此如愿故事。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按: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今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行刑,亦此义也。古乃磔鸡,今则不杀。荆人于此日向辰门前呼牛马鸡畜令来,乃置粟豆于灰,散之宅内,云以招牛马。未知所出。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旧以正旦至七日讳食鸡,故岁首唯食新菜,又余日不刻牛马羊狗猪之像,而二日福施人鸡,此则未喻。郭缘生《述征记》云:“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山顶,为会人日望处。刻铭于壁,文字犹在。”《老子》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楚辞》云:“目极千里伤春心。”则春日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七日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火,未知所出。




  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按:“宜春”二字,傅咸《燕赋》有其言矣。赋曰:“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翚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着宜春之嘉祉。”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按:《续齐谐记》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世人正月半作粥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是为蚕逐鼠矣。《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则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按:刘敬叔《异苑》云:“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云是其婿)不在,曹夫人(云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平昌孟氏尝以此曰迎之,遂穿屋而去。自尔,着以败衣,盖为此也。”《洞览》云:“帝喾女将死,云:‘生平好乐,至正月,可以见迎。’”又其事也。俗云溷厕之间必须静,而后致紫姑。《杂五行书》:“厕神名后帝。”《异苑》云:“陶侃如厕,见人自云‘后帝’,着单衣、平上帻,谓侃曰:‘三年莫说,贵不可言。’”将后帝之灵,凭此姑而言乎!




  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 按:《玄中记》云:“此鸟名姑获。一名天地女,一名隐飞鸟,一名夜行游女,好取人女子养之。有小儿之家,即以血点其衣以为志。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弥多。斯言信矣。




  正月未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




  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 按:每月皆有弦、望、晦、朔,以正月初年,时俗重以为节也。《玉烛宝典》曰:“元日至月晦,人并为酺食,度水。士女悉湔裳酹酒于水湄,以为度厄。”今世人唯晦曰临河解除,妇人或湔裙。




  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




  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按:郑氏云:“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社综,即共立之社也。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曰,造饧大麦粥。 按: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琴操》曰:“晋文公与介子绥俱亡,子绥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绥独无所得。子绥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绥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曰不得举火。”又周举移书及魏武《明罚令》、陆翙《邺中记》并云寒食断火起于子推。《琴操》所云子绥即推也。又,云五月五日与今有异,皆因流俗所传。据《左传》及《史记》,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 按:《周书 司烜氏》:“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陆翙《邺中记》曰:“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玉烛宝典》曰:“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孙楚《祭子推文》云:“黍饭一盘,醴酪二盂。”是其事也。




  斗鸡,镂鸡子,斗鸡子。 按:《玉烛宝典》曰:“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左传》有季郈斗鸡。其来远矣。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如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管子》曰:“雕卵然后瀹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张衡《南都赋》曰:“春卵夏笋,秋韭冬菁。”便是补益滋味。其斗卵,则莫知所出。董仲舒书云:“心如宿卵,为体内藏,以据其刚。”彷佛斗理也。




  打球、秋千、施钩之戏。 按:刘向《别录》曰:“蹴鞠,黄帝所造,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按:鞠与球同。古人蹋蹴以为戏也。《古今艺术图》云:“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施钩之戏,以绠作蔑缆相罥,绵亘数里,鸣鼓牵之。求诸外典,未有前事。公输子游楚为舟战,其退则钩之,进则强之,名曰钩强,遂以时越。以钩为戏,意起于此。《涅盘经》曰“斗轮骨轮索”,其秋千之戏乎?秋千,亦施钩之类也。




  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按:《续齐谐记》:“晋武帝问尚书挚虞曰:‘三曰曲水,其义何指?’答曰:‘汉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而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携之水滨盥洗,遂因流水以滥觞,曲水起于此。’帝曰:‘若此谈,便非嘉事。’尚书郎束晰曰:‘挚虞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请说其始: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又,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有金人自东而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其处立为曲水祠。二汉相沿,皆成盛集。’帝曰:‘善!’赐金十五斤,左迁挚虞为阳城令。” 按:《韩诗》云:“唯溱与洧,方洹洹兮。唯士与女,方秉蕳兮。”注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袚除岁秽。”《周礼》:“女巫岁时袚除衃浴。”郑注云:“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司马彪《礼仪志》:“三月三日官民并褉饮于东流水上。”弥验此日。《南岳记》云:“其山西曲水坛,水从石上行,士女临河坛。三月三日所逍遥处。”周处、吴徽注《吴地记》,则又引郭虞三女,并以元巳日死,故临水以消灾。所未详也。张景阳《洛褉》赋,则洛水之游。傅长虞《神泉》文,乃园池之宴。孔子云:“暮春浴乎沂。”则水滨褉除,由来远矣。




  是日,取鼠曲汁蜜和粉,谓之龙舌(米半),以厌时气。




  四月也,有鸟名获谷,其名自呼。农人候此鸟,则犁杷上岸。 按:《尔雅》云:“鸤鸠,鴶鞠。”郭璞云:“今布谷也,江东呼获谷。”崔寔《正论》云:“夏扈趍耕锄。即窃脂玄鸟鸣。”获谷则其夏扈也。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按:《异苑》云:“新野庾寔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失之,其后寔子遂亡。”或始于此。或问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人或上屋见影,魂便去。”勋答曰:“盖秦始皇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 按:《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郑玄以为顺阳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与礼反。敬叔云见小儿死而禁曝席,何以异此乎?俗人月讳,何代无之?但当矫之归于正耳。




  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按: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艾先生。”




  是日,竞渡,采杂药。 按:五月五端午节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曰,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 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 按: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缕,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绿,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此月鸲鹆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养之,以教其语也。




  夏至节日,食粽。 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练叶插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




  是日,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 按:干宝《变化论》云:“朽稻为蛬,朽麦为蛱蝶。”此其验乎?




  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则伏日汤饼,自魏已来有之。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按:戴德《夏小正》云:“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春秋运斗枢》云:“牵牛,神名略。”石氏《星经》:“牵牛,名天关。”《佐助期》云:“织女,神名收阴。”《史记 天官书》云是天帝外孙。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此则其事也。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按:《世王传》曰:“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有光照室,为后之瑞。”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经》曰:“目连见其亡母在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敕众僧皆为施主,祝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是时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佛言:‘大善!’”故后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又以锦彩为眼明囊,递相饷遗。 按:《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续齐谐记》云:“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终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象也。或以金薄为之,递相饷焉。




  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宴设于台榭。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十月朔日,黍曤,俗谓之秦岁首。 未详黍曤之义。今北人此曰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传》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曤。”是也。




  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干之,并为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钗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捣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熟。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钗股,醒酒所宜也。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荆州,以军围逐除,以斗故也。”《玄中记》:“颛顼氏三子俱亡,处人宫室,善惊小儿。汉世以五营千骑自端门传炬送疫,弃洛水中。”故《东京赋》云:“卒岁大傩,驱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茢。侲子万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宣城记》云:“洪矩,吴时作庐陵郡,载土船头。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头云:无所载,土耳。”《小说》:“孙兴公常着戏头,与逐除人共至桓宣武家,宣武觉其应对不凡,推问乃验也。”金刚力士,世谓佛家之神。按:《河图玉版》云:“天立四极,有金刚力士,兵长三十丈。”此则其义。




  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按:《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樽,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汉阴子方,腊曰见灶神,以黄犬祭之,谓之黄羊。阴氏世蒙其福,俗人竞尚,以此故也。




  岁前,又为藏彄之戏。 按: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彄。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彄,分二曹以校胜负。”辛氏《三秦记》以为钩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作“彄”字。《艺经》、庾阐则作“钩”字,其事同也。俗云此戏令人生离,有禁忌之家则废而不修。




  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书摘】《明代九边军费考论》(王尊旺 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本篇全文来自国家社科资助项目《明代九边军费考论》一书,全书32.8万字。本篇仅为知识交流和探讨性质的书摘,不代表我个人观点。

    【全书摘要】讨论了明代九边军费问题。从整个明代的情形分析,九边军队、马匹数额并没有大规模增加。由户部给发的年例银有比较迅速地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明代经历了从赋役范畴内军费到财政范畴内军费的演变过程。在明代,由户部掌管的太仓库财政并未承担起全部国家财政的职能,以军费开支在太仓库总支出的比例逐渐增大为理由,认为九边军饷导致了明代财政危机并进而导致明代的灭亡是站不住脚的。明代九边军费的拖欠和挪借表明,晚明经济的发展是少数产业和少数人的发展。这种发展一定程度上掏空了国家,掏空了社会,国家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利益集团所绑架。晚明最大的危机依然在于,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式微,官僚系统的集体腐败。


    【要点摘录】

    一 兵数变化

    在中国古代,“居重驭轻”是国家防卫思想的基本原则,保持强大的由中央直接统辖的军队以确保京师安全,并防止地方尾大不掉。在明代初期,也设立了强大的京师队伍,永乐间,京营兵力常保持在八十万至一百万之间。此后,明代京营几经变革,人数剧减,作战能力严重下降。

    隆庆以后九边军队人数较之以前有了比较大的增长,且稳定在六十万左右,这种增长主要是由宣府、大同和蓟州镇的军队大量增加所造成的。这一变化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它反映出明代北部防守格局的重大变化。明代中后期,九边防守越来越呈现出以保护京师为重的特点。

    尽管明代中期以后辽东形式日渐危急,但辽东镇主兵力并没有太大增加。万历四十六年战争爆发后,辽东一带兵数大增,主要是各地援兵所导致。


    二 马匹

    北京太仆寺只负责京营军队和京畿附近的马匹供应,各边镇的战马由各地行太仆寺自行供应。由于行太仆寺品级过小,无法形成对相关机构的有效约束和管理,导致边镇马政混乱不堪。

    嘉靖以后边镇马匹数量的锐减与明代马政的变革密切相关。养马本身属于徭役之一种,可以将之称为“赋役马”。从弘治后期开始,大量赋役马开始改折成银两,成为太仆寺的重要收入来源。每逢边镇请讨马匹之时,往往以马价银支付令其自行购买,此时供应的马匹可以称为“财政马”。从长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历史前进的角度看,从“赋役马”向“财政马”的转变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一转变的负面影响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赋役马”时代,总体上还可以就马匹的大小肥瘦壮弱等进行基本的掌控。“财政马”时代,马价银无疑更便于不法之人上下其手、牟取私利,大量马价银落入个人囊中,马匹数量的剧减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明神宗实录》的不完全统计,从万历六年七月到一十九年十月,九边合计共给发马价银百零三万余两,但真正用于购买马匹的数量不足五十万两。


    三 京运银

    九边的军费供应,主要有四种形式:屯田、民运、开中和京运。根据制度,主兵费用由屯田和民运开支,客兵费用由开中支付,京运系接济性质。

    但随着屯政日渐废弛,屯田所发挥的实际效用日渐式微。明中期以后,仅具有象征意义。

    民运实际为户部转移支付的田赋,各地额发九边的民运数量基本为固定值。

    开中为客兵费用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筹集粮料的有效方式,弘治以后,在叶淇改制、盐法壅滞、势要中盐、余盐制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发挥的作用也日渐下降。

    与此同时,原先作为补充不敷的京运银逐渐成为边镇钱粮来源的主体。

    嘉靖以后,募兵制兴起,安家饷银、军械、马匹等各种费用均需国家财政支付。募兵制下的军人军饷远高于原有军户制下的主兵,出现了额设主兵大量逃亡进而再自行应征募兵的现象

    明代兵与饷是严格分离的,户部不知兵,兵部不知饷,户部每每欲以兵不足额扣发额饷,兵部则以额饷必须给发以补旧兵相应对。由户部支付的京运军费不得不大幅度增加。


    四 钱粮管理

    1、严格意义上讲,户部是边镇专责钱粮的唯一机构。但很显然,面对各镇动辄百余万的钱粮出纳与监管仅靠户部郎中一人不可能,在抚受体制所限没有自身属员、武官系统被彻底排除钱粮管理的情况下,由地方行政系统相关人员兼管成为九边最现实的选择,从而就形成明代九边钱粮管理中独特的“寄衔”制度。

    由于各管理机构职能多有交叉,在具体执行有关粮征收等各种事务时,彼此制约,互相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


    2、明中期以后,节省钱粮依然为考核户部郎中的主要指标。出于考核和升迁的考量,部分郎中往往以积羡余为能事,实际上基本为克扣钱粮或逃亡未补所致。


    五 粮料购买

    随着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总的趋势是由国家供应的本色粮料逐渐减少,民运、开中和京运俱以银两发放军人获取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和用于饲养战马的草料。由此在明代的北部边疆,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采购市场。

    应当说,在边疆局势相对平稳、商品流通相对畅通的情况下,通过市场行为解决粮料问题,无论是对国家、商人还是士兵均为有利。但是,明中期以后,边镇基本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导致士兵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


   【总结论】

    明代太仓库财政(或者说户部财政)和国家财政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毫无疑问,明代财政收入之大端为田赋,不过,大部分田赋并没有进入太仓库成为户部实际掌握的财政资源。

    太仓库的开支主要有三:京支(主要是京官俸禄折银和在京官军月粮银,另有部分内府召买开支)地方赈济和边镇京运。明中期以后,太仓库的主要职责就是供应九边军费,其他国家层面的财政收支基本与太仓库财政无关。既然如此,无论九边军费在太仓库开支中占多大的比例,都是可以理解的,这部分财政本来就是用来支付边镇京运,此时的太仓库不过是承担转移支付者的功能。

    明代军费管理系统核心思想是“以文制武”和“相维相制”。总之,正是兵与饷的严格分离等因素,保证了中央在丧失强大的京师部队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对边镇手握重兵官员的有效控制,从而使得明代后期没有重演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悲剧。

    明中期以后,普通百姓无论是赋税还是徭役基本改折为银两缴纳,由此形成了全国性的商品市场。但是,这种由赋税改折而出现的全国性市场并不意味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没有大幅度提高,生产没有大量剩余的情况下,明代赋役改折人为地造就了虚假的市场繁荣,随着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九边各地,屡屡出现有银无粮的现象。实物和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无疑具有时代的进步性,但我们在评判这一转变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结合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多数情况下,太仓银不足并非由于普通民众没有缴纳应纳赋税,主要原因在于地方豪绅倚势抗延、地方ZF已征不纳。张居正引应天巡抚宋阳山来信云:当时“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又不以时纳。夫古者大国公田三万亩,而今且百倍于古大国之数,能几万顷而国不贫。”不唯如此,晚明时期本应承担赋税征收和缴纳职能的地方ZF也成为拖欠的主体之一。这并非地方没有征收,而是征收以后地方官挪用或作私用,导致上困下穷。


    边镇军费普遍改折银两后,各机构围绕军费的管理和支配展开争夺。基本上在嘉靖中期以前,每当户部和九边有司其巡抚就军饷问题发生争执时,皇帝一般首先训斥地方一定要俭省。嘉靖中期以后,尤其是万历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九边索兵请饷的奏折飞檄而至,动辄就是几十万两,面对地方官的索要,皇帝一般先命令户部筹措各种款项满足地方的需要。


    万历以后,明代朝野上下的不正常现象预示着明政府面临的题绝非财政危机那么简单。崇祯后期,北方辽东已失,国家岌岌可危。此时,士子们却依然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似乎这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与其毫无关联。崇祯九年(1636),“嘉兴姚北若,用十二楼船于秦淮。招集四方应试知名之士百余人,每船邀名妓四人酒。梨园一部,灯火笙歌,为一时之盛事。”姚北若在参加科举考试期间,这已经不是某人的个体行为,而是群体性活动。


    通过明代各机构在九边军费上的运作可以看出,晚明的问题绝非财政危机那么简单,对一个政权来说,最大的危机依然在于,随着国家政治控制力的式微,官僚系统的集体性腐败、怠政和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