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逢时《大隐楼集》里的张居正相关
用了两天扫完这本文集,先说结论:
1 方逢时并不是"在万历九年敏锐意识到风向不对,坚决辞职,回乡以后安度晚年"。相反,方逢时在倒张时受到了冲击。直到十几年后,万历二十四年他去世,作为生前的一品官,边功卓著的将领,他没有谥号,没有恤典,家人不敢安葬,只把他棺木浅浅埋了。到万历四十一年,他儿子才敢向万历请祭葬和谥号,终于下葬了(但依旧没有谥号)。
方逢时比老张大2岁,万历九年虚岁59,因为长期在边关身体欠佳,退休未必是因为风向不对。
2 方逢时也没有"明哲保身,及时和张居正划清界限"。虽然处境危险,他文集里还是保留了不少(按比例算,约占文集信件的42%)和老张的通信,称颂老张的文章,在里面称呼他"元辅张公太岳"。
当时好多人都把老张相关通信和文字删了(当然也无可非议),这么一对比,方逢时就难能可贵了。
3 方逢时写的《云中处降录》(注:大同古称云中),近一万字,详细记录了隆庆和议(注:隆庆年间,在高拱张居正等人的主张下,方逢时王崇古在宣大边境,代表明朝与蒙古达成互市协议,结束了多年对峙,开创和平)的来龙去脉。是了解这段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方逢时还在里面黑了王崇古。
按照文本来看,方逢时推动隆庆和议的主动和坚决确实大于王崇古。但文集里提到,因为他是张党,在倒张以后几十年,大家说到隆庆和议,都只提王崇古。
4 方逢时的性格很刚,钢铁直男即视感。
介绍一下他吧,方逢时(1523~1596),字行之,号金湖,湖北嘉鱼人。嘉靖二十年 (1541)进士。
18岁的进士。担任地方官的时候兴修水利,"年甫十九(虚岁),精敏练达,剖决如流,老吏不能及。值岁旱,征输赈贷,调度咸宜,民用安堵"(嘉庆《重刊宜兴县旧志》。
在广东和俞大猷一起战斗,隆庆年间先后巡抚辽东和大同,"才略明练,处置边事,皆协机宜",万历年间任兵部尚书,万历九年退休。
老张那首"已知天地共行客,不为别离愁路难"就是写给方逢时的,当时他们都年轻,老张是翰林院编修,方逢时因为性格刚直,还困在县令位置,老张送他出京,两人在路口赊账沽酒对饮。
----以下是《大隐楼集》所有和张居正内容相关,限于篇幅,不录全文,只做介绍,需要看某篇原文的告诉我,我拍照发在子博 ---
1 卷二 五言古诗《赋得仲宣楼送张伯端编修请假告还江陵》
2 卷十 碑文 《晾马台碑铭》。作于万历五年六月,碑刻立在得胜口晾马台。里面提到"简任元辅,一德允孚"
3 卷十 碑文《北虏欸贡碑记》。
里面提到"元辅太岳张公,中玄高公,石麓李公,大洲赵公,协心笃棐,力赞皇猷"。
这是记录隆庆和议的事,当时老张自然还不是元辅,方逢时是在万历年间追忆。
立碑缘由见《张太岳集》书牍九《答蓟辽总督方金湖言俺答西行不利事》。
4 卷十一 书信《上内阁张太岳书》
写于万历初年,长信。方逢时用大哥哥的语气教太岳怎么当一个优秀的首辅。(o^^o)
先是彩虹屁"台下首膺简命,总摄百僚,明良之会,千载一时。昔人所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者,何幸于台下而亲见之耶。方今诸夏宁谧,四夷宾服,台下以一德赞辅,太平有象矣。"
然后说"成大业,万事不朽者,多不在清平安乐之时,恒在于国步艰难之日。"赞美老张是伊尹,周公,接着教老张怎么当首辅。
方逢时对老张说,又有"愚者之论"觉得不能结交宦官,这是杞人忧天。宦官里面也有才智谨厚的,老张只要"操纵有道",让他们为自己所用就行。
方逢时又指出高拱的缺点,让老张引以为戒。
(后来老张权势熏天bushi,方逢时就没有再用过这种大哥哥语气写信了)
5 卷十一 书信《与张阁老论入卫兵马书》
方逢时展现了钢铁直男的性格。方逢时经常在信里怼兵部(本兵)的决定,"可为发笑""真是说梦"。
【昨见本兵之覆,似有不从之意, 至云“和气召祥”诸语,可为发笑。仆岂敢以此与人争短长哉?仆之意, 谓人臣任一方之责,则当忧一方之忧,凡有举措,当为国家长久计,不宜苟狥目前,为自全之事。】
5 卷十一 书信《与张阁老论虏情书》
(注意断句,是论"虏情"书,不是论虏"情书"23333
讨论军事的秘密书信。结尾说了是和太岳秘密讨论,没有报告兵部,免得泄漏军事方略。
6 卷十二 书信《与内阁高张论虏情书》(六首)
把汉那吉来降以后,方逢时当机立断,立刻写信给内阁报告,条陈利弊,力主和俺答和议,"以消疆场之祸,所谓小结局也。"
而王崇古刚开始态度比较犹豫。
方逢时还黑了王崇古,里面有封信有段大意:"我立刻报告内阁了,太岳你竟然不知道吗?肯定是王崇古把信拦下了。我怎么敢不报告给你?"
还有一封"王崇古被敌人的花言巧语骗了,中计了。多亏有我。"
7 卷十二 书信《上内阁张太岳论虏情书》
继续讨论封贡互市,继续不放心王崇古。"我昨天和王崇古说了我的意见,拜托他转告你。不知道他有没有替我转达?"
8 卷十二 书信《上内阁张太岳论边事书》
讨论开马市
9 卷十三 书信《与刑部尚书王西石论宥逆党书》
开头"自出关外,仰荷圣朝威德,元辅维持"。
方逢时后来也没有把这种话删掉。
10 卷十三 书信《上内阁张太岳论处市马书》
"边陲无扰,阁下忧劳可少舒矣"。
讨论今后的对蒙方针。驳斥某些人的"书生之见",劝太岳"不如将此一说,朝廷付之无闻,而惟听边臣如某辈者"。(钢铁直男上线)
11 卷十三 书信《上内阁张太岳论铁锅书》
没看错,就是铁锅,讨论要不要卖铁锅给蒙古人。方逢时觉得应该,又批判反对者"真书生之见哉"。
12 卷十三 书信《上内阁张太岳 吕豫所论边事书》
写给太岳和吕调阳
太岳主张修长城,而方逢时一直反对修长城,觉得作用不大徒耗费用。
但最后还是修了长城。
13 卷十三 书信《上内阁张太岳 本兵谭二华论山西移镇书》
分析地形,反对山西抚院移镇守。
14 卷十三 书信《上内阁张太岳论西虏事书》
15 卷十三 书信《上内阁张太岳论西镇虏情书》
这两封都是讨论对蒙古的态度。
"西镇奏报真是说梦!"
"其所求讨者,可行则许之,不可则止之,何难处之有!"
方逢时好刚。
"愚常以九边之势如人身,病有九种,医者当因病以制药,不可执方以就病。"
16 卷十四 《上内阁张太翁寿启》,《上内阁张太岳寿启》,《上内阁张太岳寿启》
就是赞美。生日贺文。给太岳的三篇。方逢时文集里一共才八篇贺文。还是那句话,没有删掉真是太强了。
"恭惟台下秀钟江汉,挺然名世之姿;祥毓荆衡,卓尔孚先之德"
17 卷十五 杂著 《辕门记谈》第二则
论述周公面对诽谤不辞职,是"许国之道,不暇为一身谋也",暗cue太岳
18 卷十六 《云中处降录》
这篇很长也很有史料价值。隆庆和议第一手材料。
方逢时继续开黑王崇古,方逢时认为要把名将马芳留在云中(大同),诸将都同意。"太岳张公"又写信给王崇古强调这点。但是"王公不然,日责芳行",方逢时"强之",王崇古才妥协了。
方逢时上疏主张和议。"王公以予言为谬。所遣将领欲妄叙战功,以飞语撼余。王公遂要回予疏,不得上。而巡按御史姚继可论予不当辄通敌使,请罢斥,盖阴有嗾(唆使)之者。"
方逢时问蒙古人索要48个叛徒交换把汉那吉,王崇古再三讨论,减到10个。然后蒙古人又花言巧语骗王崇古减到2人。方逢时呵斥蒙古使者:"我不是王崇古的下属!你要听他的,现在就走吧。你们也别想再看到把汉那吉了!"
最后蒙古人还是送了10个人来交换。
19 补遗 《陈虏情以永大计疏》
又是一封很长的文,按条陈述自己的主张。
开头很有务实气质。
【臣闻:言天下之事非难,而知天下之事为难;知天下之事非难,而任天下之事为难。故知之而后可任,任之而后可言;苟言之者不知,而任之 者不言,则所言非所任,所任非所言。群疑异趋,众虑殊途,国是所由以不定,而事功所由以不立也。】
20 附录 万历四十一年都察院/翰林院/六部/国子监/ 太常寺/大理寺/行人司/锦衣卫众多同乡官员联名为他请下葬,请谥号的《同乡公揭》。(我的输入法打不出顿号,就用/了)
"公之没十余年耳,而记把汉事者辄淹没其姓名。更数十年后,谁为征信?"
"公不幸为楚人,而乘枢晋秩皆在江陵柄国时。夫江陵相业具在,可考而论也。即有一二不当,所谓为身谋则过,为君谋则忠者。"
(这段原话就当此文结尾吧)
评论(49)